近年来,我国药物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创新药物研发取得了长足进步。在年5月15日召开的首届中国肿瘤创新论坛上,博鳌肿瘤创新研究院有幸采访到了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张翱院长和暨南大学药学院丁克院长为我们分享中国肿瘤药物创新方面的进展及药物研究成果转化经验。
专家简介张翱教授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院长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靶向药物研发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精准医疗分会副会长丁克教授暨南大学药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药学会药物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近年来,我国在肿瘤药物创新方面突破性的进展有哪些?
张翱院长:过去几年,随着国家*策和医药体系的不断改革,以及国家对新药重视和支持程度的不断提升,大家对疾病发病原因的认识和治疗理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极大地推动了创新药物的研发。化学药物、分子靶向药物,生物治疗药物如PD-1、细胞治疗药物的研发在我国蓬勃发展。目前在新药研究的很多领域,我国基本与国际水平同步,部分新药品种在国内外同步开展临床试验,部分国内上市品种申请国外上市,甚至国内研发的品种首先申请国外上市,这是近些年我国生物医药研究的重大突破,也体现了我国生物医药研发人员已经把视野从传统的专注国内市场改为转向全球市场,科研自信得到极大提高。尤其在小分子药物方面,国内恒瑞医药、豪森药业、百济神州、正大天晴等企业的多项个性化药物获批上市,使我国病患也能及时使用机制明确、安全性高的靶向药物并进行个性化治疗。在免疫治疗领域,目前我国已有多款PD-1、PD-L1抗体药物上市,部分品种已在拓展国际市场并申请在欧美上市。其他的细胞治疗药物研究也在如火如荼开展,有些甚至走在国际前列。
最近,针对新冠肺炎,我国研发的新冠疫苗在安全性、质量稳定性及临床有效性方面都获得了国际卫生组织的认可,与辉瑞、阿斯利康等公司的品种一起在全球多个国家并肩使用,为防控新冠疫情全球蔓延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些成果既体现了我国生物医药研究水平的提升,也彰显了我国科研人员的国际视野,敢于向国际市场冲刺,接受国际市场和同行考验的科研自信。
因此,虽然我国的整体创新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真正的原创新药还非常有限,但过去几年我国生物医药行业的整体创新能力和创新体系建设取得了很大突破,创新意识及科研自信也获得了质的飞跃。按此发展,相信几年后我国的生物医药研究定会走在世界的前列,创新型医药强国的建设指日可待。
肿瘤药物创新靶点的开发策略有哪些?
张翱院长:在创新药物研发的过程中,药物靶点的选择非常重要。靶点选择与临床患者一定要密切相关。新药研发的源头来自临床,最终研发的产品也要回到临床检验,也就是从临床来,再回到临床去。因此,一个好的新药,其出发点,应当基于临床尚无药物治疗的疾病,或现有治疗手段存在明显不足的疾病,针对其发病的原因和最新发现的病理机制(靶标)进行药物设计研究。这其中需要医、药、临床等多方面结合,联合攻关。既需要基础研究,也需要与临床结合;既需要新药企业尽早介入,也需要证券投资及时和长期支持。本次中国肿瘤创新论坛以及成立中国肿瘤创新药物联盟(见下方视频号)是一个非常好的尝试,为来自高校和研究医院的临床医生搭建了交流的平台,推动了医和药的交叉融合。科研院所的专家应多与临床医生交流,了解临床需求,获知真实世界病患治疗的具体现状。这不仅有助于进行前瞻性研究布局,并针对临床需求调整研发思路,同时,临床医生通过交流,能及时了解相关领域的研发现状和最新进展,有助于彼此进行交叉合作,推动相关成果尽快进行临床研究。与此同时,医院的研究能力和研究条件的不断提高,我国医生的诊疗能力也在不断提升,通过多种测序手段等医学前沿技术,获取临床样本后对难治性疾病,或者临床上没有满足需求的疾病进行个性化分析,针对患者样本寻找新的靶点或驱动基因,将极大推动我国原创新药的研发。
您在抗肿瘤新药耐药机制和疗效预测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有哪些?您在研究过程中遇到过哪些难点和挑战,又是怎样解决的呢?
丁克院长:肿瘤耐药并非新鲜事物,与抗生素耐药相同,抗肿瘤药物也会出现耐药的问题。将肿瘤细胞当做生物体,药物进攻肿瘤细胞时其会产生自我保护机制,因此产生耐药。耐药有很多种途径,靶向药物耐药的机制已明确是基因突变。肿瘤具有异质性,它的生存并非仅依赖一个信号通路,其他信号通路的激活都会出现耐药。在过去的十几年,我们围绕肿瘤的耐药做了一些研究。年有一部非常火的影片《我不是药神》,其中提到的药物格列卫(影片中为格列宁)对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有非常好的效果,但是使用一段时间后就会出现耐药,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基因突变,目前这个问题在中国还没有任何药物可以解决。普纳替尼是阿瑞雅德开发的三代BCR-ABL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于年12月14日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特许经过快速审批上市销售,用于治疗对酪氨酸激酶抑制药耐药或不能耐受的慢性期、加速期或急变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及费城染色体阳性(Ph+)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据相关数据报道,临床研究阶段用药一年时间左右,50%~60%的患者会产生急性血栓,因此上市不到一年就被撤市。而撤市一年后普纳替尼又重新进入临床,原因就是它是唯一可以治疗TI基因突变型慢粒患者的化疗药物。由此看来,美国同样无法解决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耐药问题。在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计划)支持下,通过与企业深入合作,我们于年开始研究“格列宁”诱发的Bcr-AblTI基因突变耐药的临床问题。目前候选药物HQP已在中国完成临床研究,并于年6月在国内提交上市申请,预计今年8月左右获批上市。因其疗效优势HQP于年5月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授予孤儿药资格,如美国的临床试验取得较好结果,将会带动HQP进入美国市场,形成国际竞争力。除耐药性突变,我们也针对其他机制引起的耐药做了一些研究。例如与上海海和药业的合作,针对肿瘤的其他耐药机制的临床试验已在澳大利亚开展,在中国的临床试验即将启动。通过分析引起肿瘤耐药的机制来进行药物研发。药物研发的困难之处在于它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每个成果的产生大概都要十几年时间。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问题。我所在单位的科研的主力*是研究生,他们的优势是非常努力,但是时间相对碎片化,并且存在3~4年毕业的问题。但是研发出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药物,所花费的时间是漫长的。第二个困难在于,药物研发是一个多学科交叉、合作的过程,最终形成的成果就是产品。这其中涉及药物研发技术人员的科研评价,科研工作者面临职称晋升和事业发展的问题。令人欣喜的是,国家科学技术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五部委,发现了科研评价体制中的问题,破除了“五唯”,推行代表作制度,这对药物研发有着巨大帮助。在这个制度下,聚集了一批专心致志从事创新药物研究的人,多年后他们的研究成果将最终得到认可。如何促进药学研究成果从实验室到临床的快速转化?
丁克院长:从事药物研发的科研工作者,都希望自己的产品能够最终被企业推进,形成商品,这也是每个做药人的梦想和追求。但是在实现转化的过程中存在的一个较大问题是研发与产业脱轨。科学家专注于科学问题本身,而没有从产业以及临床需求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这是导致科研无法实现转化的最大原因。药学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学科,具有自身的内涵,是以解决临床问题及产品开发为导向的学科。因此药学研究应当从临床需求中寻找课题,从产业发展瓶颈中寻找价值,这也是我一直力推的理念,即回归药学研究的实质。在这种理念的推动下,从事科研的人与从事产业的人如能够实现观点融合与深入交流,就可以打开产品转化之路了。编辑:刘小丽审核:蔡熙—往期推荐—首届中国肿瘤创新论坛在博鳌盛大召开1部共识2个联盟3个项目闪亮登场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