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CO头颈部肿瘤指南发布会暨头颈部肿瘤精准/免疫治疗高峰论坛于年7月12日在上海举行。本次会议由东方临床肿瘤研究中心(ECCO)主办,CSCO头颈肿瘤专委会协办。本次会议采用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成功举行,旨在开拓视野、更新知识和增进指南和学术交流。
大会主席致辞
郭晔教授在致辞中指出:“在过去的半年多时间里,肿瘤界大部分会议都改成了线上形式,也包括CSCO各瘤种的指南发布会,CSCO头颈部肿瘤指南发布会暨头颈部肿瘤精准/免疫治疗高峰论坛,选择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一是彰显我们克服疫情的决心,二是增加面对面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和友谊,CSCO头颈部肿瘤指南经过多次讨论和两次线上定稿会,本月已正式出版,本次大会除了指南发布内容还精心准备了精准治疗和免疫治疗的内容,一定会让大家收获颇丰,预祝大会圆满成功。指南发布会专场
指南发布会专场由胡超苏教授、张陈平教授、周梁教授担任主持。陶磊教授对早期和局部晚期头颈部鳞癌指南更新进行了详细解读,陶教授指出:“我国最常见的头颈部鳞癌为鼻咽癌,在所有头颈部鳞癌中5年生存率最低;MDT治疗模式有助于缩短治疗等待时间和改善治疗预后;病例诊断新增原发肿瘤侵袭深度、神经侵犯级淋巴结包膜外侵状态;针对口咽癌,II级专家推荐HPVDNA或RNA检测;AJCC第8版头颈肿瘤分期最有意义的内容更新了HPV-相关性口咽癌分期法;对于局晚期头颈部鳞癌,需要多学科模式治疗,各部位有所区别;对于喉癌/下咽癌的保喉治疗,又得到化疗在部分需要器官保留的患者中有一定作用,T4患者不建议保喉,建议手术切除。”张陈平教授点评指出:CSCO头颈部肿瘤指南经过多次修改,频率接近NCCN指南了,而且密切贴近临床。最新指南对将来机器人手术提出了展望,在机器人的使用方面,医院和中心会联合起来,形成新的治疗模式和专家共识。韩非教授对鼻咽癌指南更新进行了详细解读。韩教授指出:“在世界范围内我国南部地区鼻咽癌高发,且多与EBV病毒感染有关,故推荐EBV原位杂交检测;对于早期治疗,I期鼻咽癌应采用单纯放疗的治疗模式,II期鼻咽的治疗模式较为多样化;局晚期鼻咽癌应采用同期放化疗的治疗模式,诱导化疗+同期放化疗是治疗模式之一,通常用于IV期或肿瘤进展迅速患者,同期放化疗+辅助化疗也是可选模式之一;对于复发/转移的鼻咽癌一线治疗方案,I级专家推荐为顺铂联合吉西他滨,II级专家推荐为一线未使用过的单药包括吉西他滨、多西他赛、卡培他滨,III级专家推荐为PD-1单抗(帕博利珠单抗、纳武利尤单抗、卡瑞利珠单抗、特瑞普利单抗)。”胡超苏教授指出:与国外指南不同的是,对于部分II期鼻咽癌患者,我们的推荐为单纯放疗,而国外指南推荐为放化疗。个人认为,对于部分局部复发鼻咽癌患者,医院还是可以进行手术治疗。另外,对于转移性鼻咽癌的免疫治疗,目前有四种药物可用。方美玉教授对复发/转移性头颈部鳞癌指南更新进行了详细解读。方教授对指南更新进行了总结:“对于局部或颈部复发的头颈部鳞癌(非鼻咽癌)建议予以局部根治性治疗(挽救性手术或放疗),在程放疗仅推荐在有经验的中心开展;复发/转移头颈部鳞癌(非鼻咽癌)的一线治疗,I级专家推荐为西妥昔单抗联合铂类和/或紫杉类为基础的化疗方案,II级推荐为帕博利珠单抗(CPS≥1)或帕博利珠单抗联合铂类及氟尿嘧啶化疗方案,对于无法耐受双药化疗的患者,推荐西妥昔单抗联合单药化疗;对于二线治疗,I级推荐为纳武利尤单抗,II级推荐为帕博利珠单抗或西妥昔单抗或单药化疗,III级推荐为阿法替尼。”提问和讨论环节目前手术机器人手术已经发展到第四代,医院正在准备装机中,郭晔教授以今年ASCO大会上一项很重要的研究(HPV阳性口咽癌患者先做机器人手术,再根据情况进行适度放疗,取得了较好的生存结果)抛砖引玉,各位专家针对此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陶教授指出:对于部分局晚期患者,目前机器人手术有一定局限性,特别是在大血管以及一些重要器官的处理中,机器人可能会有措手不及的表现,这部分患者可能还需要进行开放型手术。总之,对于口咽部患者的第一次手术,应进行严格筛选,不应冒进,而应进行循序渐进地探索。韩教授指出,机器人手术的进步是患者的福音,在这项研究中,低危患者术后进行观察,中危分为50Gy和60Gy组,高危患者术后予以放化疗,这项研究刚好证实了我们中国的经验,一般予以50Gy。术后病理对方案选择尤其重要,对于未分化癌和低分化癌患者,放疗即可根治,对于中高分化鳞癌,还是应手术为主。杨安奎教授指出,机器人手术为这部分患者来来希望,但还是较新的领域,有待进一步探索。周梁教授表示:目前看来,进口机器人手术有一定的风险,因为口咽部有大血管和神经等重要结构,若技术不够很容易造成术后并发症,仍需要更多经验和技术。手术机器人是未来的方向,仍需探索。后续各位专家也针对新辅助治疗方案、晚期患者淋巴结阳性(大N)的先诱导治疗或先淋巴结清扫等问题进行了精彩讨论和交流。精准治疗专场
精准治疗专场由杨安奎教授和朱国培教授担任主持郭晔教授对进行了头颈部肿瘤的精准诊断和个体化治疗进行了精彩纷呈的讲解,郭烨教授从病例解读、抗肿瘤治疗模式的变革、肿瘤标志物、常见靶点及相关信号通路、相关靶点在肿瘤治疗领域如何被发掘,以及相关早期临床研究和目前临床研究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对精准诊断和治疗进行了“精准”解读,为头颈鳞癌治疗的精准治疗方向提出了很多新思路和启迪。郭教授总结指出:随着检测手段和药物开发的进展,头颈部肿瘤的治疗必将进入精准治疗的时代,针对头颈部鳞癌,通过精准诊断将有利于合理的选择免疫和靶向治疗药物,针对含有少见驱动基因的头颈部肿瘤,精准靶向治疗将极大改善治疗效果,NGS将在头颈部肿瘤的诊治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杨安奎教授点评指出,郭烨教授30分钟的解读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信息,和点、线、面的启发与思考,精准治疗将来可能一直在路上。放疗界最著名的海归学者陆嘉德院长对头颈部肿瘤的精准放疗进行了精彩解读。陆教授最后总结了年至今,相关粒子射线治疗头颈部恶性肿瘤的总体疗效,指出粒子放射治疗也有毒副作用,但总体上治疗相关的毒副作用低于常规放射治疗。5年内的相关研究数据目前已被接受或已发表,希望这些数据能给出借鉴。此外,上个月医院联合出版了《全球首部质子重离子放射治疗临床指南》,陆教授指出,明年另一部指南也将面世,希望指南能得到认可并收到同道们的宝贵意见。朱国培教授点评指出,感谢陆教授为我们带来了在头颈部肿瘤领域非常惊艳的研究成果,值得指出的是,这项技术的结果全部纳入了前瞻性的临床研究中,非常科学且严谨。期待陆教授团队将来更好的研究成果。王伟教授对头颈部鳞癌的抗EGFR治疗之路进行了精彩讲解,王教授指出,复发/转移的头颈鳞癌患者的治疗治疗目标为控制疾病症状和延长生存,实现肿瘤退缩十分关键。抗EGFR单抗是复发/转移头颈鳞癌的重要治疗手段,国内外临床研究证实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复发/转移的头颈鳞癌是明确可信的治疗方案,且是国内外多项指南一直推荐的一线首选治疗方案。未来以西妥昔单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为基础的新型联合探索值得期待。免疫治疗专场
本专场由陈晓钟教授和袁荣涛教授担任主持。曹国春教授对复发/转移性头颈部鳞癌的一线免疫治疗进行了详细讲解,曹教授指出:“头颈部鳞癌是最常见的头颈部肿瘤,晚期患者5年生存率较低,有显著未满足的治疗需求,免疫治疗已成为复发/转移头颈部鳞癌重要的治疗手段,对于晚期一线铂敏感人群,帕博利珠单抗或联合化疗显著改善晚期头颈部鳞癌患者的预后,成为一线治疗新标准。免疫联合治疗研究的探索将进一步指导晚期头颈部鳞癌的最佳治疗模式。”陈晓钟教授指出:感谢曹教授给我们展示了最新的研究临床研究结果,尤其对KEYNOTE-研究进行了非常详实的解读。曹教授也介绍了最新的探索性研究结果,希望不久的将来新研究会带来信息。杨坤禹教授详细解读了复发/转移性头颈部鳞癌的二线免疫治疗,杨教授指出,免疫治疗已成为复发/转移性头颈部鳞癌二线治疗的标准选择之一。纳武利尤单抗和帕博利珠单抗均取得了较理想的疗效,度伐利尤单抗在TPS≥25%的人群中获益更大。新的免疫治疗药物、新型联合用药方式将进一步拓展免疫治疗的临床应用。麦海强教授结合自身丰富的临床经验对鼻咽癌免疫治疗方案进行了经验分享和全面的介绍。麦教授指出,EBV-CTL、TIL细胞免疫治疗转移/复发鼻咽癌安全,显示出一定的疗效,需进一步优化T细胞扩增技术,并且需要大样本验证级随机研究;TCR-T细胞的研究值得期待,EBVDNA治疗疫苗可诱导EBV特异性T细胞反应;PD-1单抗治疗转移/复发鼻咽癌显示出一定的疗效,整体副反应发生率低于化疗,耐受性良好,但获益人群较少,联合放疗/化疗在初治鼻咽癌中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此外,依据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麦教授指出了免疫药物的能获益人群:袁荣涛教授最后指出,下午专场的各位专家对免疫治疗进行了“全景”的介绍和分析,每种方案可能有会有优点和缺点,让大家了解到,免疫治疗还是任重道远,远未达到临床需求,未来还有更长的路要走,当然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较好成果。总结及闭幕致辞
郭晔教授指出,本次会议还是很成功的,非常感谢各位专家的参与和支持,将来线上会议很重要,但线下会议更是不可或缺,可以面对面的进行交流、提问和讨论。头颈部肿瘤指南和本次会议都保持着中立、客观的科学态度,全面反映了头颈肿瘤的诊断、治疗和进展等方面的内容,秉承着这样的科学态度才能更好地推进指南的推广。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