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几十次的填粉试验中,我一直坚持无矾化,坚持无矾化是因为矾对绢有损,但始终解决不了一个核心问题,就是收墨的问题。原先觉得是材料的问题,后来觉得是方法问题,直到看到这条文献:北宋赵希鹄《洞天清录》中说米芾画画从来不用绢,只用不加胶矾的纸。也就是说米氏山水用的都是生纸,那说明当时纸加工已经开始用矾,由此可知,绢也不会例外。
我以前一直认为矾是在明清才正式进入绢加工中的,看来这有误。根据文献记载,唐代已经开始了矾的开采应用,现在从唐宋纸绢作品中检测到铁矿石元素,应该就是明矾应用的例证。只是在传统填粉加工方法中,矾是作为调节剂进入的,直接加到浆剂中,可以令浆糊收敛、凝结、防虫、防腐,当然最主要的是吸水收墨功用。
在填粉加工阶段,即唐宋时期,矾是小角色,但随着传承技艺的丧失,以及人性在减繁就简的驱使下,最后就剩了胶和矾两种加工物质,所以明清以来矾大肆盛行。明高濂《遵生八笺》中明确提出,填粉中加入矾。看来这不是空穴来风,矾一直在传统加工中扮演着或轻或重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