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中国国家癌症中心发布了最新癌症报告——《年中国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报告显示,新发癌症中「结直肠癌」占第二位。
结直肠癌,是近年来发病率上升最快的肿瘤之一,严重威胁大众的生命健康。
但在所有消化系统的肿瘤中,结直肠癌又被称为最能“防”和好“治”的肿瘤,这又是为什么?
女子长期便秘没在意
腹胀难忍去就医,被诊断为肠癌晚期
王女士(化姓)来自成都周边城市,今年40多岁。平时经常便秘,但并没有引起她的重视,因为想着自己还年轻,拉肚子、便秘是很正常的事。后来,她的便秘情况越来越严重,而且出现严重腹胀,于是医院就医。
医院胃肠一病区主任医师刘超主任介绍:见到王女士的第一句话,便是询问她做过肠镜没有?而王女士的回答是否认的。当问到她的家族史时,再结合王女士自述的病症,刘超主任心里大约有了判断。
因为王女士说,自己的奶奶和父亲皆是肠癌患者,而且自己的症状也出现了一段时间,所以行医经验丰富的刘超主任觉得王女士“凶多吉少”。
果然,检查结果显示:王女士得的是晚期肠癌,而且已经进行了肝转移和卵巢转移。
现在,王女士已经完成手术,下一步,医生将根据她的病理结果制定治疗方案。
这种癌比较爱打堆堆
医生呼吁:高危人群一定要重视检查
看到王女士那么年轻就得那么重的病,刘超主任也感到很惋惜。
最重要的是王女士并不了解自己是结直肠癌的高危人群,因此也从来没有做过肠镜检查,这一点也是让刘超主任感到非常痛心的。
刘超主任说,相比胃癌、肝癌等癌症,肠癌可以说是一种“懒癌”,因为它进入病变以后,会有一个长达10~15年的癌前病变的时间,只要在此期间,任何时间发现它并阻断,就能降低结直肠的死亡率,更重要的降低发病率以及提升治愈率。
目前,中国人早期肠癌的发现率为20%,而发达国家已达到40%,所以发达国家的肠癌治疗效果也要好得多。
根据四川省癌防中心发布的《居民常见恶性肿瘤筛查和预防建议(年版)》,结直肠癌的高危人群为:
年龄大于45岁的所有无症状人群;
年龄大于40岁,且有持续2周以上的结直肠相关症状的人群(包括:大便规律改变,如少于1次/3天或多于3次/天;大便性状改变,如大便稀溏、便血、大便带血或黑便等;大便形状改变,如软便上可见明显沟槽、大便明显变细等);
长期患有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的人群;
长期服用含蒽醌类导泻剂(如大黄、芦荟及番泻叶等)的人群;
结直肠癌术后的人群;
结直肠腺瘤或多发息肉内镜切除术后的人群;
直系亲属中患有结直肠癌的人群;
直系亲属诊断为“遗传性结直肠癌”且年龄大于20岁的人群。
刘超主任表示,对于所有高危人群,都应该做一次肠镜检查,然后遵医嘱进行随访。
如果老年人有基础疾病不能耐受肠镜检查,可以选用替代方案,比如粪便DNA检查。但是这种检查和肠镜比,还是不能替代肠镜。
同时,大家也要警惕,因为结直肠癌比较爱打堆,刘超主任时常遇到具有家族史的患者。
想要远离结直肠癌
酒,真的不能再喝了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饮食结构也发生了改变。从以素食、粗粮为主,变成了“高脂肪、高蛋白、高糖(热量)、低纤维”三高一低的饮食特点,而这恰恰就是直肠癌的致病“元凶”之一。
“过多摄入‘三高’饮食会使食物堆积,肠蠕动变慢,这样一来,粪便中的致癌物质就会增加,从而增加患直肠癌风险;而饮食中的粗纤维少了,肠道蠕动就会随之减慢,然后肠道内排泄物排出就会减慢,导致一些有害物、致癌物在肠道的停留时间增加”,刘超主任说道。
另外,吸烟量每增加10支/日,结直肠癌发病风险增加8%;肥胖BMI每增加5kg/㎡,结直肠癌发病风险增加5%。
特别是长期饮酒,导致结直肠癌的发生风险明显增高。
当然,久坐也是一项高危因素。久坐之后,肠道、胃部蠕动减弱减慢,代谢废物、有害成分等易在结肠内滞留,结肠癌风险就随着增高了。
那么预防结直肠,我们应该怎样做?
根据四川省癌防中心发布的《居民常见恶性肿瘤筛查和预防建议(年版)》:
1.适量运动,坚持锻炼,控制体脂率,避免肥胖;
2.合理膳食,增加粗纤维、新鲜果蔬等摄入,避免高脂、高糖饮食,减少加工肉类摄入;
3.长期服用低剂量的阿司匹林可能对结直肠癌具有预防作用,但存在胃肠道反应及消化道出血风险,具体用法及剂量需咨询专科医师;
4.戒烟、限酒,避免致癌物对结直肠粘膜的慢性毒性及炎性刺激。
最后,刘超主任提醒大家,肠癌的预后相对来说还比较好,其中有5%~10%的特殊类型肠癌,通过免疫治疗或可完全治愈。所以一旦不幸得了肠癌,也千万不要放弃,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早筛、早诊、早治。
文/编辑丨Mkiki
部分内容来源:医学医院《“地球人都知道”的他去世,年仅54岁!这种癌症患者都有一个共性》
图片来源:rfsoogif网络
监制丨黄利琴
审核丨蓝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