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介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崔久嵬教授免疫治疗两大研究热点肿瘤微 [复制链接]

1#

肿瘤免疫治疗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创新试验如火如荼地进行。在此背景下,为聚焦免疫治疗创新,年CSCO第四届全国肿瘤免疫治疗高峰论坛于5月28-30日在济南正式召开。全国肿瘤大咖齐聚一堂,共襄盛举。医脉通医院肿瘤中心崔久嵬教授就肿瘤免疫微环境及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进行分享。

专家简介

崔久嵬教授

医院肿瘤中心肿瘤科主任

吉林省生物治疗重点实验室负责人

吉林大学肿瘤研究所副所长

中国抗癌协会第一届青年理事会副理事长

医院生物治疗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医院分子诊断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药质量管理协会细胞治疗质量控制与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营养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理事

中国肺癌临床试验协作组(CTONG)成员

吉林省老年肿瘤学会主任委员

医院学会肿瘤学分会主任委员

肿瘤微环境中各种成分对肿瘤发展的影响

崔久嵬教授:肿瘤微环境顾名思义就是肿瘤赖以生存的环境。肿瘤微环境由异质种群组成,包括肿瘤细胞、血管、浸润的免疫细胞、间质细胞(如成纤维细胞)、组织液和细胞因子等。肿瘤细胞在生长过程中需通过血管供应养分。肿瘤浸润免疫细胞可能具有抗肿瘤或促肿瘤功能,这两类细胞在肿瘤进展的不同阶段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抗肿瘤免疫细胞主要由效应性T细胞、自然杀伤(NK)细胞、树突状细胞(DC)、M1极化的巨噬细胞和N1极化的中性粒细胞组成,可直接发挥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而促肿瘤免疫细胞,主要由调节性T细胞(Tregs)和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s)组成,通过抑制免疫系统促进肿瘤生长。成纤维细胞作为肿瘤微环境中数量最丰富的一类细胞,是肿瘤微环境的重要组成成分,它不仅可维持肿瘤微环境的架构,还可为肿瘤供应养分。

PD-L1、TMB、MSI在免疫联合治疗中的预测价值

崔久嵬教授: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代表的免疫治疗显著延长了晚期肿瘤患者的总生存期(OS),提高了客观缓解率(ORR),但其存在整体单药有效率不足,以及伴随不同程度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等问题,亟需寻找可靠的生物标志物,以筛选出能从免疫治疗中获益的优势人群。目前,肿瘤免疫治疗生物标志物(biomarker),如程序性死亡配体(PD-L1)、肿瘤突变负荷(TMB)、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在免疫单药中具有良好的预测作用,但在联合治疗中的预测价值颇具争议且研究受限。

PD-L1作为PD-1单抗的直接作用靶点,其表达是肿瘤组织上的一个重要生物标志物,也是目前研究探索最为深入的标志物。PD-L1高表达已成为免疫单药选择的重要biomarker,但在免疫联合治疗中,多项研究显示无论PD-L1表达状态如何,免疫联合治疗均优于单纯化疗。同样免疫单药研究显示,高TMB的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更长,这提示TMB具有较好的疗效预测效能。但TMB对OS的预测作用存在一定的争议。MSI在免疫联合治疗方面的探索较少,目前尚无法给出很好的答案。

免疫治疗相关biomarker的检测仍面临巨大挑战

崔久嵬教授:目前免疫治疗疗效相关biomarker仍面临多个挑战:以PD-L1为例,不同部位PD-L1的表达量不同,而不同部位PD-L1表达对免疫疗效的影响亦不同。因此,在临床实践中,检测转移病灶(如淋巴结)的PD-L1表达是否能够真正预测原发病灶或其他转移病灶的疗效值得探讨。此外,PD-L1免疫组化检测的获批试剂对应药物各有不同,因此各检测平台和试剂间的相关性和一致性也是临床医生与病理医生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