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杜绍彭
杜延年字绍彭,黑龙江省安达县人,生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少年家贫,兄弟五人,绍彭行二。他们为了寻求致富之路,决定学着酿酒,于是兄弟五人便分工开始干起酿酒的行业。以高粱为原料,以北大荒的荒草为燃料,割下的荒草,用牛车运到家里,酿出的白酒很受当地百姓欢迎,销路越来越广,附近几县的人都愿饮用“杜家烧锅”生产的酒,从此,杜家财源大开,越过越红火,人财两旺。二、三十年之后,竟成为黑龙江省有名的大财主。
杜家发财之后,绍彭便主张大做慈善事业。在地方上扶困济贫,有利大众的公益事业,总是尽力而为。一九二二年(民国十一年)适值俄国大旱,大饥,民不聊生,杜家便整火车地向俄国灾区运送小米,救济灾民。绍彭大哥杜祝三押运粮车,写有《赈俄日记》,后不幸病死于途中。
一九二二年,王凤仪先生倡办的女子义学已发展到吉林、黑龙江两省,杜绍彭有机会见到了凤仪先生,一见如故,他对凤仪先生兴办女义学的宗旨极为赞同,乃于一九二三年春开办安达县女子义学。使当地的女青年都得到上学念书。
一九二五年秋,张雅轩与杜绍彭主持在安达开家庭教育大会,集热、奉、吉、黑四省女义学的学董。教职员工及部分学生,共一千多人,食宿于会中,大会经费除一部分善士助款之外,完全由绍彭家承担,会期两个月,专门研究王凤仪先生所讲的家庭道德,性命伦理学说。自九月一日开始至十月末结束,加上当地参加大会者不下两千人。道气充沛,盛况空前,记有《家庭集锦》一书,流传于世。此次大会之后,使东北一百多处女义学汇成一体。凤仪先生兴办女义学之宗旨,得到初步落实。
杜绍彭家成业就之后,广行善事,已成为黑龙江省著名的大慈善家,被推举为四省慈善总会黑龙江省分会会长。
一九二八年,绍彭年约五十,被选为江希张倡办的北京万国道德总会理事长(康有为为会长已逝世)。由绍彭介绍王凤仪与江希张会晤,形成“江王合流”之局面。
是年,由于华北地区自然灾害频仍,灾民流离失所,杜绍彭协同朱子樵将*大搞赈灾活动,在北京曾设粥厂十八处,每处都有五、六千人。一九二九年,派出许多职员,助办山东、陕西各省赈务,将河南、绥远、陕西一带之灾童,集有一百八十余名,由北京道德总会送安达喇嘛甸子学田部,设立工读学校以教养之。
杜绍彭由于奔波公益事业积劳成疾。经常胃痛、噎膈、反胃、吐食。三弟杜鸣医院检查,确诊为胃瘤,须动手术切除。绍彭想起王凤仪先生的性理疗病法,便决心不动手术,立志一定要用王老先生的疗病法,使之不药而愈。绍彭便同他弟弟鸣九抱着这个医院,在回家的路上,同弟弟同顾往事,一边慢慢地走,一边深沉地谈论着,走累了就坐在路边石台阶上休息一会。
回忆起幼年进,一贫如洗,吃糠咽菜,稍长,兄弟几人,白手起家,经常到一望无边的荒草甸子去割荒草,凭兄弟五人的十只手艰苦创业,稍有积蓄,买了两头黄牛,拴了一辆牛车。这就是他们当时惟一运输工具,也是杜家主要家产,用割来的荒草学会酿酒。找到一条致富的途径。三十年后,成为龙江一带头号的财主。
兄弟俩边走边聊,越说越兴奋,越说心情越激动。谈到家成业就的时候,二人便哈哈大笑起来。想当年,赶着老牛车,走在几百里渺无人烟的北大荒上,夜宿草地里,为了防御成群的野狼,通夜点燃着如胳膊粗用艾蒿拧成的火绳,借这一点火光,既能吓唬狼,又能为自己壮胆……说到这里,二人便酸心地痛哭起来。
发财之后,广行善事,积功累德,尤其是俄国十月革命之后,逢遇大饥年,他们向俄国灾区捐献大批救灾粮,救活了不少人。回忆到这里,又禁不住大乐起来。
兄弟间在艰苦创业的岁月里,茹苦含辛,同呼吸共患难,相依为命,友爱无间。但家成业就,人财两旺的今天,反而兄弟不和,妯娌不睦,自恨枉为一家之主,己身不正,焉能正人!伦常乖舛,家庭颓废,富而不仁,罪过全在自己身上,又怎能责怪诸弟,洞察至此,乃大翻良心,竟痛哭失声。如此哭而乐,乐而哭,哭乐多次,到家后,(当时住北京)竟致忘却了胃中有病。从而发愿,任可牺牲家产,也要大行善举。如此,天天忏悔自己的过错,天天发大愿心。
一个星期以后,医院去检查,医生惊异地问道:“你服用什么药了,胃瘤怎么抽瘪了呢?”由此,杜绍彭胃中的瘤,竟不药而愈了。
杜绍彭从饥苦贫困的少年,拼搏一生,直到家财万贯的老年,不断做善,越做越大,死而后已!终年不详。
东山寺文化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