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介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肿瘤癌症的治疗癌症新疗法西医谋 [复制链接]

1#

年4月,来源丨本文选自《癌症?真相:医生也在读》年10月出版医学界肿瘤频道已获清华大学出版社授权发表。

近来关于“癌症免疫治疗”的最新进展,很是令人兴奋。经常有朋友问我:“我亲人在国内早就接受了免疫治疗,为什么没有效果呢?”

需要说明的有三个事实:

①国内目前广泛使用的“免疫疗法”(主要是CIK-DC细胞疗法被淘汰)和最近临床上证明有效的“免疫疗法”不是一种东西;

②“CIK-DC免疫疗法”是在炒欧美十多年前的冷饭,这种疗法在欧美临床实验失败,已经被淘汰了;

③国内名目繁多的“免疫疗法”没有任何一种经过严格的临床测试。

我来解释一下为什么目前在国内流行的CIK或CIK-DC免疫疗法没有效果。

“癌症免疫疗法”是个特别模糊的词汇。

广义地说,任何通过调节免疫系统来攻击癌细胞的方法都可以归于这一类,比如多年前尝试用病毒或者细菌来激活免疫系统治疗癌症,现在看来都应该属于免疫治疗。

狭义地说,现在常说的“免疫疗法”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细胞疗法,就是通过直接向患者输入激活的免疫细胞来治疗癌症;第二类是干预疗法,就是通过药物或者疫苗来激活患者体内的免疫细胞来治疗癌症。

国内现在用的是第一类:细胞疗法。免疫细胞疗法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美国进入临床实验,到目前至少经历了4代:

第一代叫LAK细胞疗法,LAK中文全称是“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它的基本原理是从患者外周血中提取细胞,然后在体外用“人白细胞介素-2”(IL-2)来诱导产生有杀死细胞作用的“杀伤性免疫细胞”(注意并不是特异杀死癌细胞),最后把这些“杀伤性免疫细胞”输回患者体内。20多年前有报道开始说LAK有一定效果,但是副作用比较强,后来的大规模临床实验证明了LAK无效,因此被淘汰。

第二代叫CIK细胞疗法,CIK中文全称是“细胞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看名字就知道它其实和LAK非常像。它也是从患者或者患者亲属外周血中提取免疫细胞,体外激活以后输给癌症患者。最主要的区别是体外激活细胞的时候除了用“人白细胞介素-2”,还加上了一些别的因子。和LAK比,理论上CIK得到的“杀伤性免疫细胞”更多更强。但目前为止,没有任何大规模临床实验证明CIK有效。

第三代是CIK-DC细胞疗法,全称是“细胞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树突状细胞”混合疗法。它和CIK相比,除了往患者体内输入“杀伤性免疫细胞”,还同时输入一种叫“树突状细胞”的东西。树突状细胞因为长得像树杈而得名,是免疫系统很重要的一部分。树突细胞并不直接杀死细胞,它的作用是告诉别的免疫细胞去杀什么细胞,有点像带警察抓犯人的警犬。在CIK-DC疗法中,树突状细胞会先和肿瘤细胞混合一下,算是“闻闻味道”,然后在体外把这种树突状细胞和“杀伤性免疫细胞”一起输回患者体内,理论上杀死癌症细胞的能力应该更强。可惜到目前为止,和CIK一样,没有大规模临床实验证明CIK-DC有效。

第四代是我前面专门讲过的CAR-T细胞疗法,全称“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最近美国对白血病和淋巴癌的临床实验结果看起来让人十分振奋。具体原理和操作请看前面的文章,这里就不详细讲了。

现在中国的免疫治疗主流是第二代的CIK疗法和第三代的CIK-DC疗法,他们都是10多年前就开始在欧美尝试然后被放弃的,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临床实验证明其有效。我刚刚去查询了权威的临床实验数据库,目前登记在案的,仍在进行的CIK相关的临床实验只有35个,几乎全部在中国!这正常吗?!CIK或者CIK-DC疗法并不是来自中国的发明,美国人最早尝试了很多年,但是区别在于美国临床实验失败后没法上市就只能放弃了。

科学上讲为什么CIK疗法无效呢?两个主要原因:一是靶向性不明,二是癌症的免疫抑制。CIK疗法的本质都是向患者输入大量的免疫细胞,并希望它们能够杀死癌细胞。但是这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靶向性不明。杀伤性免疫细胞的作用是很广的,它们要杀细菌、杀病毒、杀各种各样出了问题的细胞,总之绝大多数都不是用来杀癌细胞的。

因此,虽然CIK或CIK-DC疗法给患者输入了大量的免疫细胞,但其中真正能对肿瘤细胞起作用的微乎其微,效果自然很有限。这就像我们想装修房子,请来了个工人,结果99个都是专业技校毕业开挖掘机的,技术水平高是高,但是不对路,没用!

第三代CIK-DC疗法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为了增加CIK疗法的靶向性:希望通过树突状细胞的指引,让免疫细胞更有效地杀死癌细胞。但是不幸的是临床上CIK-DC疗法看来效果也是很有限,因为它也无法突破CIK疗法的第二个瓶颈:癌症的免疫抑制。

正常人体里,绝大多数癌症细胞在刚出现的时候就会被免疫系统识别并清除,彻底“扼杀在襁褓中”,这就是身体对癌症的免疫监控。这非常重要,要不然人类得癌症的岁数可能得提前几十年了。但是突然有一天进化出了一个癌细胞,它很好地伪装了自己,告诉免疫系统“:自己人!别开枪!”这样的癌细胞逃脱了免疫监控,才能形成癌症。因此所有临床上的癌症都进化出了一套避开免疫系统识别的办法,这就是癌症的“免疫抑制”。有了“免疫抑制”,无论你输入多少免疫细胞,它们都无法识别癌细胞,也就没用了。

由于以上两个主要原因,靶向不明+癌症对免疫系统的抑制,导致CIK或者CIK-DC对癌症患者无效。

最近两年,临床上证明有效的两类免疫治疗手段恰恰是针对这两个因素开发的:CAR-T疗法解决了第一个靶向问题,直接让免疫细胞像导弹一样打向癌细胞;第二大类有效的免疫治疗药物(“免疫检验点抑制剂”)专门阻断癌症细胞的免疫抑制,因此解决了第二个问题。

CIK、CIK-DC并不是伪科学,但是很多临床实验已经证明它们单独使用无效,现在我们也慢慢知道了为什么。从科学理论上来说,CIK或CIK-DC和阻止癌症免疫抑制的药物(比如PD-1抑制剂)结合应该会有更好的效果,医院和医生应该尽快进行这方面的临床实验,而不要继续沉迷于用无效的“免疫治疗”来创收,治愈哪怕一位癌症患者带来的成就感和社会价值岂是金钱可比。

年9月出版《癌症新知》作者菠萝曾分享的主要内容:1、癌症的本质和研究前沿;2、癌症的流言鉴定;3、面对疾病时的科学思维。

例如:为什么癌症越来越多?什么是靶向疗法,免疫疗法?化疗到底有效么?为啥高学历反而容易上当受骗?转基因食物致癌么?

菠萝,本名李治中,清华大学生物系本科,美国杜克大学癌症生物学博士,癌症新药资深研究员。爱好科普、科研和公益事业。著有《癌症?真相:医生也在读》荣获央视“中国好书”、第十一届文津图书奖、第八届吴大猷科学普及著作奖、第四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科技部年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个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