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介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解读CSCO头颈部肿瘤指南更新 [复制链接]

1#
冲破疫情阴霾,克服风雨阻隔,7月12日,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头颈部肿瘤指南发布会暨头颈部肿瘤精准/免疫治疗高峰论坛以“上海线下+云端直播”的形式成功举办。

CSCO头颈部肿瘤指南发布会暨头颈部肿瘤精准/免疫治疗高峰论坛由东方肿瘤研究中心(ECCO)主办,CSCO头颈肿瘤专委会协办。本次会议由医院郭晔教授担任大会主席,邀请到胡超苏、张陈平、周梁、陶磊、韩非、方美玉、杨安奎、朱国培、陆嘉德、王伟、陈晓钟、袁荣涛、曹国春、杨坤禹、麦海强教授等多位国内知名头颈肿瘤专家参与主持、授课及讨论,多位学者莅临现场聆听,5万人次线上参与,多家媒体参与支持,贡献了一场开拓视野、更新知识和增进交流的学术盛宴。

郭晔教授在开场致辞中表示:本次会议克服诸多困难,终以线上线下同步进行的方式举办,这既彰显了全国人民战胜疫情的决心,也希望给专家学者提供面对面学习交流的机会。在CSCO头颈部肿瘤指南编写组齐心努力下,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兼顾诊疗产品的可及性、吸收精准医学新进展,经过多次讨论,《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头颈部肿瘤诊疗指南》正式发布,新版指南在口腔癌、鼻咽癌、头颈部鳞癌治疗的多个维度予以更新,在综合考量领域发展上,更贴近临床实践,成为诊疗“指南针”。

本次会议除对新版指南进行深度解读外,还精心设有精准治疗和免疫治疗两个专场。

指南发布,大咖解读

大会指南发布专场由医院胡超苏教授、上海交通医院张陈平教授和复旦大医院周梁教授担任主持,陶磊教授、韩非教授和方美玉教授分别就新版指南中不同分期头颈部鳞癌以及鼻咽癌的更新内容进行了精彩解读。《早期和局晚期头颈部鳞癌指南更新》讲者:陶磊教授复旦大医院多学科诊疗(MDT)模式有助于缩短治疗等待时间和改善治疗预后,也是本次指南着重强调的治疗模式。新版指南对于头颈肿瘤的病理诊断新增原发肿瘤侵袭深度、神经侵犯及淋巴结包膜外侵状态;针对口咽癌,Ⅱ级专家推荐人乳头瘤病毒(HPV)DNA或RNA检测。由于针对口咽癌的HPV检测以及口腔癌的侵袭深度等内容已在国内开展,因此新版指南采用更新后的国际抗癌联盟(UICC)/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TNM分期系统(第8版),实现了与国际指南全面接轨。

在治疗方案方面,早期头颈部肿瘤推荐单一模式治疗,方式根据各部位有所区别(口腔倾向手术),经口微创手术特别是经口腔机器人手术(TORS)增进了手术方式。局晚期头颈部肿瘤推荐以多学科模式治疗,各部位有所区别。对于喉癌/下咽癌的保喉治疗,指南认为诱导化疗在部分需要器官保留的患者中有一定作用,T4患者不建议保喉,建议手术切除。

《鼻咽癌指南更新》讲者:韩非教授医院由于我国南部地区鼻咽癌高发,且多为II/III型,多与EB病毒(EBV)感染有关,因此本版指南推荐EBV原位杂交检测(针对鼻咽癌),以确定与EBV感染是否有关。对于鼻咽癌的治疗,I期鼻咽癌(T1N0)指南推荐采用单纯放疗的治疗模式;II期鼻咽癌(T1N1/T2N0-1)的治疗模式则较多样化。局晚期鼻咽癌应采用同期放化疗的治疗模式,其中顺铂是最常用的药物,放疗剂量通常为66-70Gy(鼻咽)和54-60Gy(区域颈部淋巴结,包括双侧咽后、II-Vb区),并遵循行业指南;诱导化疗+同期放化疗是局晚期鼻咽癌另一种治疗模式,通常用于IV期或肿瘤进展迅速患者;同期放化疗+辅助化疗也是局晚期鼻咽癌的一种可选治疗模式。

对于局部或颈部复发的鼻咽癌,有经验的中心可行内镜下切除术,部分患者可行择区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再程放疗是有效的挽救性治疗手段。复发/转移的鼻咽癌一线治疗方案,I级专家推荐为顺铂联合吉西他滨的化疗方案;二线或挽救治疗方案,II级专家推荐为一线未使用过的单药包括吉西他滨、多西他赛或卡培他滨,III级专家推荐为PD-1抑制剂(帕博利珠单抗、纳武利尤单抗、卡瑞利珠单抗、特瑞普利单抗)。目前,卡瑞利珠单抗在一线治疗的探索也正在进行当中,期待此类研究能够给临床带来更多指导。

《CSCOR/M头颈部鳞癌指南版解读》讲者:方美玉教授中国科医院

对于局部或颈部复发的头颈部鳞癌(非鼻咽癌),建议予以局部根治性治疗(挽救性手术或放疗),再程放疗仅推荐在有经验的中心开展。

复发/转移头颈部鳞癌(R/M头颈部肿瘤,非鼻咽癌)一线治疗方案,I级专家推荐为西妥昔单抗联合铂类和/或紫杉类为基础的化疗方案;II级专家推荐为帕博利珠单抗(CPS≥1)或帕博利珠单抗联合铂类及氟尿嘧啶化疗方案,对于无法耐受双药化疗方案的患者,推荐西妥昔单抗联合单药化疗。R/M头颈部肿瘤(非鼻咽癌)二线或挽救治疗方案,I级专家推荐为纳武利尤单抗,II级专家推荐为帕博利珠单抗或西妥昔单抗或单药化疗,III级专家推荐为阿法替尼。

精准诊治,因人施策

精准治疗专场在医院杨安奎教授和上海交通医院朱国培教授的主持下开展,同时郭晔教授、陆嘉德教授、王伟教授三位专家分别介绍了头颈部肿瘤精准诊断、精准放疗以及抗EGFR治疗的内容。《头颈部肿瘤的精准诊断和个体化治疗》讲者:郭晔教授医院放疗、化疗和手术是传统治疗肿瘤的常见手段,而当精准医学逐渐走入临床,医生有了更强大的武器,抗肿瘤治疗模式的变革逐渐明朗。二代测序(NGS)技术实现了肿瘤体细胞基因组改变的精准诊断,为靶向治疗提供强有力的依据,而免疫检查点的精准检测,促进了免疫治疗在各个瘤种,包括头颈部肿瘤中的应用。头颈部肿瘤的治疗必将进入精准治疗时代。

针对头颈部肿瘤治疗,精准诊断将有利于合理地制定免疫与靶向药物单用或组合的治疗策略,尤其针对含有少见驱动基因突变的头颈部肿瘤,精准靶向治疗将极大改善治疗效果。未来,NGS技术将在头颈部肿瘤诊治中发挥更强的作用。郭教授通过对新进展的逐一梳理和临床病例的真实分享,展示了头颈部肿瘤的精准诊断和个体化治疗的诊疗思维。

《头颈部恶性肿瘤质子重离子放射治疗》讲者:陆嘉德教医院医院在年5月到年5月的5年期间,共收治头颈部肿瘤患者例,收治人群包括“碳离子放射治疗局部复发鼻咽癌,质子重离子放射治疗初诊鼻咽癌、鼻腔鼻窦恶性肿瘤、腺样囊性癌、眼眶恶性肿瘤、大涎腺恶性肿瘤、颅底肉瘤、颅底脊索瘤,以及质子重离子辅助放射治疗”。回顾性分析这例头颈部肿瘤患者的基线特点以及不同分型可知:粒子射线治疗头颈部恶性肿瘤总体疗效较好,2年、3年总体生存率均在80%以上,尤其对于初诊鼻咽癌的3年总生存率达到94.8%,且治疗相关毒副作用低于常规放射治疗。这些数据为放疗新技术的应用提示了思考方向。《头颈部鳞癌的抗EGFR治疗之路》讲者:王医院R/M头颈部肿瘤患者的重要治疗目标为控制疾病症状和延长生存,实现肿瘤退缩十分关键。抗EGFR单抗是目前临床上R/M头颈部肿瘤的重要治疗手段,国内外临床研究均证实,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R/M头颈部肿瘤是明确可信的治疗方案,且是国内外多项指南一致推荐的R/M头颈部肿瘤的一线治疗首选方案。未来,以西妥昔单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为基础的新型联合探索值得期待。

聚焦免疫,洞见未来

免疫治疗专场由中国科医院陈晓钟医院袁荣涛教授主持,曹国春教授、杨坤禹教授、麦海强教授为大家带来晚期头颈部鳞癌和鼻咽癌免疫治疗等内容。《复发/转移性头颈部鳞癌的一线免疫治疗》讲者:曹国医院免疫治疗已成为R/M头颈部肿瘤重要的治疗手段。KEYNOTE-研究证实,帕博利珠单抗单药及联合化疗一线治疗,可为R/M头颈部鳞癌患者带来显著生存获益,且耐受性良好,已成为R/M头颈部鳞癌的全新一线标准治疗。未来,免疫联合治疗,包括PD-1抑制剂+抗血管生成药物、PD-1抑制剂+ICOS激动剂、PD-1抑制剂+CTLA-4抑制剂等,相关探索将进一步指导晚期头颈部鳞癌的最佳治疗模式。《复发/转移头颈鳞癌二线免疫治疗》讲者:杨坤禹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免疫治疗已成为R/M头颈部鳞癌二线治疗的标准选择之一。CheckMate研究和KEYNOTE-、、研究充分证实了PD-1抑制剂纳武利尤单抗和帕博利珠单抗二线治疗具有较理想的疗效。HAWK研究、CONDOR研究以及EAGLE研究显示,PD-L1抑制剂度伐利尤单抗在TPS≥25%的人群中获益更大。随着探索的不断深入,新的免疫治疗药物、新的联合用药方式将进一步拓展免疫治疗的临床应用。《鼻咽癌免疫治疗进展》讲者:麦海强教授医院鼻咽癌免疫治疗主要有细胞免疫治疗、癌症疫苗以及单克隆抗体类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三大类。细胞免疫治疗领域,EBV抗原特异性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EBV-CTL)、肿瘤浸润性T淋巴细胞(TIL)免疫治疗转移/复发鼻咽癌安全,显示出一定的疗效,需进一步优化T细胞扩增技术,并且需要大样本验证及随机研究。EBV特异性TCR-T细胞的研究值得期待。癌症疫苗领域,EBVDNA治疗疫苗可诱导EBV特异性T细胞反应,相关探索也正在进行当中。

对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来说,包括帕博利珠单抗、纳武利尤单抗、卡瑞利珠单抗、特瑞普利单抗在内的PD-1/PD-L1抑制剂治疗转移/复发鼻咽癌显示出一定的疗效,整体副反应发生率低于化疗,耐受性良好,有效率较低(20%-30%),联合放疗/化疗在初治鼻咽癌有较好应用前景。

热情高涨互动不断

携手展望未来

除了精彩纷呈的大咖分享,内科、外科、放疗、化疗等多学科场内专家就头颈部肿瘤领域疑难要点与争议话题,从不同角度展开热烈讨论,将会议气氛一次次推向高潮。

接近会议尾声,大会主席郭晔教授总结表示,新版指南强调MDT在头颈部肿瘤诊治中的重要作用,突出MDT原则应贯穿治疗全程。在将最新的循证证据转化为临床的同时,又充分考虑到国内资源的可及性,具有相当实用性。随着新版CSCO头颈部肿瘤诊疗指南的推广,必将对我国头颈鳞癌和鼻咽癌患者的规范化治疗起到更加积极的推动作用!

期待大家携手共进,为我国头颈肿瘤患者的生存获益而不断努力!

主办方信息延展:

东方临床肿瘤研究中心:年5月8日成立,由中国临床肿瘤学工作者自愿组成的致力于肿瘤学研究的民办非营利性学术组织。中心以开展临床研究、搭建大数据平台、培训专业人才为工作任务,推动中国临床肿瘤学事业发展进步。

协办方信息延展: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头颈肿瘤专家委员会:年9月15日正式成立,当天即确定郭晔教授当选主任委员,胡超苏、张彬、张陈平、周梁几位教授当选副主任委员。专委会成立两年来,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国头颈肿瘤的防治水平提升,为中国头颈部肿瘤防治事业贡献权威力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