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订阅哦!
说起肿瘤,许多人的第一反应认为这是成年人得的病。可是你知道吗,其实儿童也会得肿瘤。有些不太幸运的宝宝甚至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身上就长出了这颗“炸弹”。
中国抗癌协会青年理事、浙江省抗癌协会小儿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浙江大医院(以下简称“浙大儿院”)肿瘤外科副主任王金湖表示,14岁以下儿童恶性肿瘤发病率约为9.8/10万,已成为继意外伤害之外造成儿童死亡的第二大“杀手”。
患上肿瘤的宝宝和其家庭是不幸的,但并不意味被判了“死刑”。儿童得肿瘤尤其是新生儿,通过产前筛查、产中手术、随访监测、正规治疗,活下去的希望比成人患者更大。
妈妈肚里的胎儿被查出肿瘤
咨询医生后家人决定留下小生命
毛毛(化名)今年三岁了,看着他跑跑跳跳开心玩耍的样子,一定想不到他曾是一名令人揪心的肿瘤患儿。
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毛毛就和正常的宝宝长得明显不一样,因为他屁股上长着一个巨大的肿块,从产检影像看,就像一只“小恐龙”。经过产前筛查诊断,他得的是骶尾部畸胎瘤。
家长坦言,不是没想过引产,因为不知道随着胎儿的发育,肿瘤会如何进展,也不知道在分娩时会出现什么状况,更担心孩子生下来会不会治不好,治好了也不知道会不会有严重后遗症,面临更大的痛苦。然而,毕竟是孕育着的新生命,就这样放弃实在太不舍。
经过一次次咨询,在医生的建议和鼓励下,他们终于坚定信念,带毛毛来到这个世界。通过专业产前管理,终于来到了分娩的日子,此时毛毛的肿瘤已经长到了直径15厘米大小。剖宫产时,意外状况还是发生了。由于肿块巨大且血供丰富,受到外力影响时发生破裂出血。产科医生进行紧急止血处理后,立即将毛毛转送到浙大儿院救治。
“患儿转运过来时,血色素已经掉到只有40g/L,而正新生儿血色素的正常值为g/L以上,出现失血性休克,情况危急。”王金湖说,“当时再去缝合创口来不及了,急诊值班医生当机立断,拿起止血钳准确夹住创口止住出血并赶快输上血,接着把患儿推进了手术室做肿瘤切除。”
手术进行得很顺利,才呱呱坠地的毛毛顽强地扛过了人生的第一个挑战。王金湖还记得,切除下来的肿瘤重量有1.6公斤,将近是宝宝体重的一半。病理检验显示,肿瘤中包含少量不成熟成分,但肿块包膜完整。术后,浙大儿院对毛毛进行了指标监测和随访,目前状况良好。
王金湖指出:“骶尾部畸胎瘤有时可以瘤体巨大,长相可怕……但只要在怀孕、分娩及产后管理等环节做好全程监测和管理,多数手术治疗效果很好好,基本不会影响宝宝生长发育,也很少有严重后遗症,治愈率非常高。”
新生儿颌下肿瘤压迫呼吸道
MDT团队展开产时宫外治疗
每一个新生儿肿瘤的救治过程,总让人紧张揪心。而如今,浙大儿院已与浙大妇院联动,尝试开展产前MDT(多学科综合诊疗团队)评估,应用产时外科、产房外科等理念与技术,制定生产、救治肿瘤患儿的应对预案,以此将新生儿可能面临的风险降到更低。
小徐(化名)在怀孕37周时来到浙大妇院产检出,她肚子里的宝宝可能长了肿瘤。经过浙大儿院专家会诊,得出诊断,胎儿患有颌下肿瘤,在下巴附近长了一个大肿块。
孩子眼看着就快要出生,而且除了肿瘤外,其他发育都没问题。经过产前诊断会诊和讨论,医生和家属决定做好准备,迎接这个孩子的到来。
由于肿块性质尚不能确定,而且很可能在宝宝出生后压迫到呼吸道,导致无法正常呼吸,出现窒息。所以,宝宝一露头,马上需要进行产时宫外治疗,打开呼吸通道。
浙大妇院产三科联合浙大儿院麻醉科、新生儿外科、耳鼻喉头颈外科、肿瘤外科等,组成MDT专家团队,制定术前、术中、术后方案。小徐剖宫产手术当天,MDT团队守护身旁,随时可以执行准备好的几套预案。
“胎儿头部娩出后、断脐前,靠胎盘提供氧气,我们利用这个时间尝试气管插管,以管道支撑和保护宝宝的气道。如果插管不成功,我们就立即进行肿瘤切除。”王金湖说。值得庆幸的是,10分钟后,宝宝插管成功。这个长有肿瘤的新生儿,有惊无险地闯过了出生第一关。
打破这些误解,给孩子多一分生机
对于那些有机会来到这个世界并得到救治的宝宝来说,他们是幸运的。而很多孩子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出于对肿瘤的未知和恐惧,不少家长对于儿童肿瘤防治存在误解。
误解一:
得了这么重的病,救了也活不了多久。
不少家长听说宝宝得了肿瘤,瞬间就慌乱迷茫,感觉没了希望。王金湖强调,儿童得肿瘤并不意味着生命提前终结,不少新生儿的肿瘤治疗效果非常好,就连被誉为“儿童肿瘤之王”的神经母细胞瘤,如果是在新生儿期发病的治愈率反而比其他年龄的患者要高,5年无事件生存率能达到80%以上。
“我们在儿童肿瘤的疗效评价中常会用‘5年无事件生存率’这一指标。它是指在整个治疗和随访过程中,五年来没有发生任何不良事件,比如肿瘤有进展、肿瘤复发等。‘5年无事件生存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代表着肿瘤的治愈率。”他解释,“所以,不要觉得治了孩子只能多活个三、五年。他们是可以像正常孩子一样快乐成长,学习生活。”
误解二:
这么小就放化疗,以后身体也要垮掉。
关于儿童恶性肿瘤,大家往往有先入为主的观念,认为“年纪小小就得了癌症,肯定很难治,尤其放疗、化疗要不得,即便治好,以后身体也要垮掉”。
王金湖表示,诊疗中这样的误解时有发生,因为父母的担忧、长辈的阻挠,延误了患儿的治疗时间,等到拖了一段时间再来求医,往往已发生转移,为时已晚。和成人相比,儿童肿瘤对化学药物治疗和放射治疗通常更为敏感,并有专属的放化疗方案。如果及时进行正规而系统的治疗,目前总体治愈率在70%以上,部分癌种(如肾母细胞瘤等)的治愈率高于90%。
产检、体检、给娃洗澡时都能“排瘤”
据悉,常见的儿童恶性实体肿瘤有神经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肝母细胞瘤、生殖细胞瘤、横纹肌肉瘤、视网膜母细胞瘤和骨肉瘤、骶尾部肿瘤等。
以浙大儿院为例,年肿瘤外科收治儿童恶性实体肿瘤余例,其中神经母细胞瘤多例。此外,收治各类畸胎瘤余例,其中骶尾部10余例。
由于,目前大多数儿童肿瘤的发生机制尚不明确。因此,针对具体病因进行预防有待进一步研究。那么,如何尽早发现潜藏在孩子身上的“炸弹”?
王金湖指出,绝大部分儿童肿瘤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就存在,是胚胎性肿瘤。因此产前筛查是第一道防线,一旦在产检中发现胎儿有肿瘤,医院对接,第一时间进行诊断。
然而,大多情况下,肿瘤在娘胎里就只是颗“种子”,产检时也可能查不出来。有数据显示,实体肿瘤的“种子”通常会在3周岁前“发芽”,发生率达60%,5周岁前接近80%。对此,王金湖建议,孩子5岁前,每年做一次腹部B超和相关检查,对发现肿瘤还有其它一些潜在问题是有帮助的。
除了体检,还有日常“排瘤”的好方法。“中国小儿外科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金哲有一句口诀,“洗澡顺序摸全身,预防肿瘤被漏诊”。在给孩子洗澡时,顺着脖子、腋下、腹部、四肢摸一遍,如果摸到异样肿块,尽快就医。
记者王然
通讯员祝姚玲王雪飞
编辑大篮
每日商报·乐活老年周刊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