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家治疗白癜风医院比较好 http://www.zherpaint.com/ 文学报
在植物染织领域需要达到多深的成就,才会被民众称之为“色彩与光的诗人”?
在日本手工艺尚健在的大师中,96岁高龄的志村福美是一位备受同行和民众热爱的染织艺术家,她也是目前在世的唯一一位与柳宗悦、河井款次郎等民艺运动家有过密切交往的大师,见证过一个辉煌的手工艺时代。
志村福美踏上染织之路时已不算年轻,她是一位带着两个幼儿的单身妈妈,为谋生所迫而走上染织这条路。然而,这样的开端从未妨碍她展现出耀眼的才华。志村福美的织物之美,不单纯出自高超的技巧,它们深刻联结着古典文化,广泛汲取《源氏物语》、中国瓷器等传统文化象征中的色彩美学,与植物染织的自然性相结合,创造出色彩与光兼具的手工艺术品。
作家川端康成曾称赞她“优雅而微妙的配色里,贯通着一颗对自然谦逊而坦诚的心”,诗人大冈信如此评价她,“志村福美从色彩诞生的源头出发,亲自探索和践行,使得她对色彩的来历了如指掌。毋庸置疑,这正是她了不起的地方。这与用现成颜料或涂料绘制画作,有着本质区别。她作品中的任何颜色,都是扎根于土壤而生长的真实生命的转世。换言之,志村福美的织物色彩,是由植物的生命晶化而来,而她自己也深谙这一点。”
在她90岁获得文化大奖“京都奖”(思想艺术部)时的演讲视频中,她回顾了自己的染织人生,并在现场呼吁人类应更珍视大自然的馈赠,减少对自然的污染。
近期志村福美第一本半自传性随笔集《一色一生》首度推出中文版,今天夜读选取其中一篇文章,挚爱蓝染的她对来自中国的青花蓝有着什么样的感悟与汲取?
吴须与蓝
观看中国陶瓷的大规模展出,还是在我很年轻的时候。
蒙盖着黑布的狭小空间里,聚光灯打在青瓷和白瓷的碗、盏、瓶,以及青花的罐、钵、盘皿的身上,仅这一幕,就让我有如飞到了中国的千古都城,或者说,被突然领入了一个前所未闻的、音色高阔澄澈的世界。那是我从其他工艺品或绘画中未曾体验过的感动。尽管无以言表,但当时的飞升之感至今被我的身体记忆着。在其后近二十年的工作中,我切实地体会到,“烧物”正如其名,经由火而降生。
唐代青花瓷,黑石号沉船文物
不曾穿越自然这道必然的关口,则无以表现其本来样貌。这一事实与我从事的染色并无二致。在染色中,色彩经由水这一自然力的涤荡而降生。在火与水这样古老而源头性的物质面前,人类显得渺小而脆弱。尽管如此,人却依然竭尽一切智慧和力量,用泥土和石头打造出纷繁的陶瓷器,堪为世界的瑰宝。在物什降生的过程中,是否那人类之手无法撼动的绝对力量所占的比重越大,最终得到的产物越具有动人心魄的美?火令人畏惧,略有沾身便会被其迅速燃尽以至于毁灭。同时,面对神圣的火光,人类除了将自己的魂灵托付于它、靠近它、与它亲近之外,别无他法。水也是同样。染色虽然是比陶瓷器更小众的领域,却也是以水这一深不可测的物质为媒介,在这一点上二者何其相似。
“蓝终于被我建起。但这仅仅是一个入口。一直到能自如地建蓝为止,此前走过的岁月成为我今后工作的支柱。曾经,我以为做一色会耗费十年;如今,我觉得做一色将用尽一生。”
对于陶瓷近乎一无所知的我,却要就青花的吴须之色与蓝染之色的关联下笔,未免有僭越之嫌。但火与水的根本问题所带给我的模糊启示,又让我兴不能止,由此旁及其他领域,各种相似点一一浮现,于我无异于崭新的发现。例如,陶瓷器的“烧(火)——土——加工”,可以置换成染织的“染(水)——线——技术”,而陶瓷器的灰与釉,氧化焰与还原焰,以及铜、铁、钴、金、锰等金属的结合,就相当于染色中木灰水的问题。也就是说,烧成中的氧化及还原,对应染织中的发色过程,即利用铁、铜、明矾、锡等媒介进行媒染,而青花瓷中的素坯、釉药、釉下彩之间的关系,与待染织物、经纱、染料之间的关系极为相似,它们并非各自独立,而是微妙地相互影响,在互相成就中创造了作品。尽管材料不同,用途不一,它们却都被贯穿于一个统一的秩序下。
志村福美染织作品
再来看蓝与钴的领域。钴之中,也可分为含有氧化钴的深蓝色玻璃,以及天然吴须和人造吴须的陶瓷器,颜色有花绀青、岩绀青,釉色名为天蓝釉、霁青、琉璃釉,完全就是从蓝染瓮中诞生的名字。钴之外,铁、铜等元素也一样,不纯物质混入得越多,烧成的颜色就越美妙,而廉价陶瓷的钴色之所以鲜明却无深度,是因为人造吴须过于纯粹所致。在这一点上,天然蓝与人造蓝的情况也完全一样。富本宪吉先生在为陶瓷上色时,对于只有蓝这一色的青花瓷,他会使用含有较多不纯物的天然吴须,而当与其他颜色搭配来描画艳丽的花纹时,会特意使用纯度较高的花绀青或者人造吴须。而且,先生并不会使用特别高级的吴须,反而爱用下等的吴须,因其中蕴有一种涩味深厚的蓝,表现这种蓝的魅力,是先生的天赋。
陶瓷大家富本宪吉的作品《花》
以蓝染织布为富本宪吉作品集做限量特装本装帧,也是中文版封面的灵感之源
蓝染中的天然蓝,亦有很多不纯物质,木灰水中也掺杂了不少杂质,确实不如人造蓝那样浓艳,建蓝顺利时得到的蓝色与琉璃绀、花绀青之名相得益彰,凉入眉宇。若细辨,蓝的晕染、絣织的线头、?线的粗细不匀所带来的起伏,与从青花瓷的釉面隐隐透出的吴须之色的渗晕、浓淡、厚薄、斑驳的景色何其相似,这些阴阳之差赋予作品以深度和层次,凝视它们,仿佛自然界的法门兀自开启,各种音色在耳边喧响。
青花的最高成就是宣德大盘、李朝的罐或者砚滴,以及日本古伊万里瓷器中的吴须色。我被它们深深吸引,甚至超出蓝染的织品,渴望将它们常伴左右。这想必是因为,通过火的燃烧,比透过水的浸润得到的美更为澄澈。这种美无可回避,直击人心。
《一色一生》
[日]志村福美/著
米悄/译、张逸雯/审校
上海人民出版社光启书局
原标题:《受川端康成称誉的植物织染艺术家,念念不忘青花瓷的蓝
此刻夜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