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淮南日报
陶店的由来
高峰
陶店作为行政区划,地名出现较迟。查《寿县志》,清代光绪年间、中华民国及抗战时期的行政区划中均没有出现。新中国成立的年10月成立陶店乡,属寿县堰口区。年12月撤销并入江黄乡,年恢复陶店公社,年改公社为乡,年11月撤销陶店乡成立陶店回族乡,年3月撤区并乡,陶店回族乡保留建制至今。陶店回族乡位于寿县中部、瓦埠湖西岸,是全省九个少数民族乡之一,寿县唯一一个少数民族乡。
以姓氏作为地名,是中国几千年来地名文化的传统之一。陶店回族乡以陶氏聚居而得名,又因濒临瓦埠湖西岸,瓦埠湖系古老的东淝河积水而成,因此,陶店与寿县的“母亲河”有深厚的历史渊源。
寿县政协文史委编纂的《寿县集萃》(未刊稿)记载:“回族人居住寿地,可靠的时间不详或说唐宋时就有回民居此。又说是洪武二年从山东老鹤巷移民至此。在陶店,人们普遍相信后一种说法。相传,明朝初年,江淮地区地广人稀兼处要冲,朝廷乃移民垦荒,调卫屯田,大批回民从山东老鹤巷移民过来,其中主要就有陶、许、边、朱等姓氏的回民”。
陶氏一族,先是移民来到了寿县堰口集,然后向东,过官渡口,最后在瓦埠湖西岸扎下根来。刚来时,无地可耕,有一支到了湖东的陶楼(今属长丰县)。另有一支到湖中的恋子岗、唐家岗开荒种地。“恋子岗”有一个凄美的传说。相传一位身怀六甲的女仙家一路行走,当走到今桃园新圩西南时早产了。(后来人们在此建有一座寺庙,取名小产庙,现仍有遗址。)她带着早产的孩子继续前行,当走到瓦埠湖中的一座小岛时,发现孩子已经夭折,她悲痛万分,只好把孩子安葬在这里,然后一路哭泣,一步一回头地往前走,“恋子岗”因此而得名。她来到哑巴街(即瓦埠街)时,嗓子都哭哑了。她走到上天寺(即上奠寺)时上天了。
唐家岗则古墓遍布、湖水冲击、棺木外露、阴森可怖。棺木长条形,完好无损,看起来就是用大树所制。据说,这种木头是八公山上独有的珍稀树种木,是红木的一种,生长缓慢,质地坚硬,非常珍稀,现已绝种。棺木上涂了厚厚一层黑色油漆,如铁路上的枕木,经久不腐。也有胆子大的,运回来当柴禾,结果却烧不着。
年,我编纂《瓦埠湖畔》时,曾经拜访过原寿县博物馆馆长、文史专家苏希圣先生。阅读到他当年的瓦埠湖考古笔记,上面记录:“恋子岗,唐家岗位于瓦埠湖西侧湖中,距瓦埠镇约五里许。水浪冲击,层次分明,有大量的绳纹、方格纹陶片,绳纹残筒瓦、卷云纹残瓦当。”苏先生说,由此可见,至少汉代就有人类活动。原来岛上面积很大,甚至可能与瓦埠街连在一起。
陶氏先人在岗上种下麦豆,不涨大水,颇有收获。但被淹是常有的事,日子很是穷苦。因为四面临水,潮湿低洼,滋生蚊虫,传染疾病。旧社会在陶店这一带,“麻子”是出了名得多,就是因为孩子得了天花、麻疹,虽然保住了性命,却在脸上留下疤痕,民间俗称“麻子”。
陶氏先人占据官渡口的有利地势,先在路口搭建草棚、摆上桌子、舀取湖水、明矾澄清、烧水卖茶以此为生。人员往来日多,慢慢聚集,开始自由贸易,茶摊变为店铺,南来北往的人在此歇脚休憩,形成集市。于是,出现卖豆腐的、卖窑货的、打鱼捕虾的等等。其中,有个卖豆腐的名叫陶三特别有名,人们都认为陶店地名得来与他有关。《寿县志》记载:“相传,年有叫陶三的,在此设小店卖豆腐,故名陶店”。
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来到瓦埠湖西岸后,陶氏宗族除了带来伊斯兰教的信仰和生活习俗外,依靠两件事而赖于生存:一是摆渡,二是打鱼。
官渡口是陶氏宗族移民来寿最初的落脚地,自古以来就是寿州到瓦埠、庐州必经的官道津渡。官渡口对岸是千年古镇瓦埠,街上的方家也看上了这个有利可图的渡口。两家争执不下时,只好请人出来,用特殊的方式一锤定音。众人齐聚,渡口现场,烧开一锅油,丢进秤砣,谁有胆量捞出秤砣就属于谁?正当方家人犹豫不决时,陶家有人一马当先,伸手就从沸腾的油锅里把秤砣捞了上来。结果可想而知,捞秤砣的那只手废掉了,却为陶家赢得了渡口管理经营权。后来,有人编了顺口溜来评判此事:热油锅里捞秤砣,谁能捞起谁掌舵。
老人说,官渡口摆渡以来,没有发生过一起翻船溺亡事故。原来,是陶姓人机智多谋,渡船选择行走在南边的唐家岗和北边的恋子岗之间。两岗夹峙,形成了一道风平浪静的避风水道。不管刮什么样的风,浪都打不着,渡船顺着风往南沿着唐家岗走,或往北沿着恋子岗,起到避风的作用,这就是官渡口的神奇之处。摆渡最初用的是木头毛竹绑在一起的排船,以后又换成结实的水泥船,最后是铁皮钢板焊接、装上发动机,从一部装到二部、三部,直到能摆渡汽车。年4月,古城圆梦瓦埠湖大桥,官渡口和陶店渡口封闭撤销,渡船停航。
下水千千万
不如陶家一条小网来干一干
男的半夜起来吃干饭
吃完干饭下湖干
女的早上背鱼袋
堰口集上转一转
男的下湖去打鱼
女的赶集去卖鱼
每趟回来笑嘻嘻
这是流传在陶家湾一带的顺口溜,陶氏先人常年漂泊在湖上,风里浪里,练就一身不凡本事,既识水性,更识鱼性,知道什么季节捕什么鱼,什么水域用什么方法才能捕到鱼……满湖张网的人和船,数不胜数,结果都干不过陶家,用一张小网就满载而归了。
瓦埠湖鱼类众多,水产丰足,其中银鱼、白虾贵为名特。湖水浩渺无边,如遇狂风来袭,巨浪滔天,随时有网破船覆之险。过去打鱼,用的是自己织的小网,坐的是自制的小划子,甚至要下到水里。越是天冷,鱼越老实,越容易捕捞,天寒地冻,极尽艰辛。而收获的喜悦洋溢在妇女的脸上,她们清早就背起鱼袋,步行到七公里外的堰口集去售卖。这里是寿州南边的一个大集市,没有逢集闭集之设,每天往来甚众,市口绝好,生意红火,背来的湖鲜很快就能售完。
陶氏先人在陶店繁衍生息,人口渐多。后来,在距离官渡口米人称“鲁西庙台子”(据《陶氏宗谱》记载,实为“龙王庙台子”)的地方建有陶氏宗祠,后为年大水毁坏。年,陶氏后人在遗址复建,邀请著名学者余秋雨题写“陶氏宗祠”匾额。
除了陶姓,许姓也是陶店回民大户之一,剩下的还有边姓、朱姓、赵姓等。
陶、许二户最为先
边、朱、赵姓在后边
这个顺口溜说的大体就是回民人口占比情况。由于陶姓和许姓回族人口居多,清宣统年间,兴建了陶家寺和许家寺两座清真寺,遗址位于今天陶店回族乡陶店村境内。陶家寺坐西向东,占地6亩多。前后两座大殿为寺内主体建筑,南北厢房为阿訇居室及水房等。大殿为回廊式,顶部结构采用勾连搭建建筑形式,屋顶及大殿主柱均雕刻精美的图画,构图精巧,技艺精湛。地面均采用水磨青砖铺地,在当时也算极尽奢华。许家寺占地规模比陶家寺稍小,不过它的建筑特点和规模与陶家寺基本一样,也是当时的一座名寺。陶家寺、许家寺,年大水淹没浸泡,失修被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