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是24节气之——雨水。
雨水节气,和谷雨、小雪、大雪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
雨水过后,气温回暖,下雨增多,此时湿邪易侵入人体,危害健康。
因此,在雨水节气,要注意防湿邪,健脾利湿是关键,不容忽视。
湿气乃万恶之邪。
中医认为,湿邪对人体杀伤力强,很多人春天生病的根源就是湿滞。
湿气的来源有两种:
一种是外湿,来自于外界潮湿的气候,空气中的湿邪进入人体。
另一种是内湿,来自人体脾虚产生内湿,脾胃虚弱,影响运化所致。
中医说,脾虚生湿气,而湿气重又会加重脾虚,形成恶性循环。
雨水过后,出现5大异常,体内湿气重,简单三招,健脾又祛湿
1:皮肤瘙痒,出油起痘
体内湿气过多,津液在内无法正常运转,会有种往出“冒”的感觉。
经常皮肤瘙痒、易过敏,皮肤爱出油,满面油光,甚至起痘痘,应注意自己是不是湿气重了。
2:舌头厚腻、舌体胖大
很多人,早上起床,会发现舌头边缘有齿痕,此时,需警惕湿气重。
“舌为心之苗,又为脾之外候”,一旦体内湿气重,舌头也会出现异样。
此外,还会伴有舌苔白厚,看起来滑腻等,都说明体内有湿气。
3:大便黏腻,小便浑浊
湿气重的人,排泄系统也会出现异常。
湿气重会使大便黏腻,很难冲干净厕所。
体内有湿,大便颜色会发青,溏软不成形,总有排不净的感觉。
此外,还会出现小便混浊等情况。
4:妇科病反反复复
湿气,能引起妇科病。
《傅青主女科》云:“夫带下者俱是湿症。”
可见,湿气对于女性,危害巨大,不仅会让女人痛经,还可能让妇科病反复纠缠。
女性湿气过重,易导致带下病,导致盆腔炎等妇科炎症、卵巢早衰、妇科肿瘤等疾病。
5:身体发沉,精力不足
湿气重的人,往往感觉身体沉,提不起劲来,精力不足,人容易疲惫、乏力。
简单三招,健脾又祛湿,要坚持
第一种:自制祛湿茶,健脾祛湿
去湿气,一定要注意健脾,脾脏功能强大,才会运化出更多的水湿。
所以,用健脾、利湿的小植物,做茶泡水,健脾又祛湿,效果更佳。
玉米须、薏仁、赤小豆、马齿苋、白鼓丁、芡实、山楂、淡竹叶,炒熟装入茶包,热水冲泡,代茶饮,即可。
第二招:按揉穴位,健脾利湿
委中穴,在腘窝,经常按揉,有助于疏通膀胱经,有助于祛湿排毒。
把手掌搓热,来回搓擦两侧腘窝,间断按压穴位,也是以局部发热、酸胀为宜。
阴陵泉,是足太阴脾经的穴位,能健脾益气,促进脾运化水湿,解决体内有“湿”或者水肿的问题。
用手指指腹,用力点按,再开始揉按,至局部有酸胀感为宜。
第三招:热水泡脚,促循环
湿气重,用热水泡脚,是有一定作用的。
脚底穴位,非常之丰富,泡脚能够疏通经络、促进血液流通、舒缓压力、帮助体内排出体内湿寒。
水温度以38~43度为宜,水量摸过脚踝,泡到后背感觉有点潮,或者额头出汗了,就算是好了。
还可以在泡脚水中,加入一点生姜、花椒、艾叶等,一起泡脚。
中医认为,花椒,性辛温,香气浓重,能够祛除寒气,用花椒泡脚,除湿除燥的功能更佳。
热姜水泡脚,则可促进脚部血液循环,驱走体内寒气,能散寒、除湿、活血、减少手脚冰凉的情况。
不想湿气重,还要做好这几点:
1、少喝酒
酒精,是湿气的加速器,想要很好的祛湿,一定要少喝酒,能不喝最好。
2、少吃冷饮
冰镇饮料、冰激凌、雪糕等,吃得多,容易导致脾虚。
脾虚,会加重湿气,不利于湿气的排泄,这类冷饮还是要少吃为好。
3、少湿发入睡
晚上洗头后,一定要注意,吹干后,再入睡。
一旦,头发湿漉漉,便开始睡觉,很容易导致湿气入体,危害健康。
4、少久坐
久坐,缺乏运动的人,体内淤积的湿气就越多。
想要减少体内湿气,要注意做适当的运动,帮助身体排出湿毒。
5、多运动
运动排汗,也能去湿气,每天坚持运动锻炼,帮助排出体内湿气。
并不是出汗越多,对祛湿越有利,大汗反而会伤身,微微出汗为宜。
慢跑,快走、瑜伽,皆是不错的运动方式。
6、多晒太阳
经常晒晒太阳,有助于调补身体阳气,阳气不足,对于体内湿气的排除,十分有益。
7、多艾灸
艾灸,有开郁、祛湿、补阳气的作用,经常艾灸,有助于身体排湿气。
艾灸的时候,可以多艾灸下面几个穴位,祛湿效果加倍。
关元穴,位于脐下3寸,为养生保健强壮的要穴。
中脘穴,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处,相当于五指宽度。
丰隆穴,小腿外侧的中点,肌肉较鼓起的地方,是祛湿较好的穴位。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麻烦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