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半夏,药用其块茎,其化痰作用极好,有药中“温痰之最”之称,是为温化寒痰之要药。医院主任中医师余龙龙给大家说说这味温化寒痰之要药——半夏。小故事
半夏之名始见于《礼记?月令》:“仲夏之月,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堇荣……五月半夏生,盖当夏之半也,故名”。又名地文、水玉,因其味辛辣、麻舌而刺喉,自古以来被列为“有毒之品”。但姜能解其毒。在很久以前半夏也曾以“白霞”为名。这其中包含着一段痛心的故事。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叫白霞的姑娘为了生活的需要,常在田野里割草剜菜。有一次,她在田野里挖了一种植物的地下块茎,就试着在嘴里咀嚼,想拿它充饥。谁知吃下后吐了起来,她赶快嚼块生姜止呕,呕吐止住了,就连久治不愈的咳嗽也好了。
于是,白霞就用这种药和生姜一块煮汤给乡亲们治咳嗽病,竟然屡治屡效。但这种植物块茎含浆液丰富,要清洗好多次滑尽才能使用。一天,白霞又在河边清洗这种药,不慎滑入河中丧命。当地人民为了纪念她,就把这种药命名为“白霞”。后来,人们又发现白霞在夏秋季节采收,加上时间的推移,就逐渐把“白霞”写成“半夏”了。
关于姜解半夏毒
这里还有一个故事
在我国宋朝,有位判官杨立之回到楚州时得了喉痈,白天吃不下饭,晚上痛得睡不着觉,异常痛苦,请了许多医生,吃了许多中药都没有效。
恰好这时誉满朝野的太医杨吉老来楚州办事,杨立之的两个儿子听说后,赶快把他请了过来。杨吉老仔细诊察了杨立之,很久后才对他的儿子说道:“你父亲的病非常蹊跷,必须先吃一斤生姜片,才可以用药,否则便无法可治!”说罢就去办自己的事了。
杨立之的两个儿子听后,感到很为难,说:“喉咙已经溃烂、疼痛不止,怎么能吃生姜呢?”但也没有别的方法了,只好试一试。结果杨立之吃了生姜后并没有什么异样,也没感到什么辣味儿。在他吃够半斤生姜的时候,疼痛、肿胀就有所减轻,等到吃够一斤生姜的时候,脓血就完全消失了。这时他觉得生姜也有辣味儿了,吃饭、喝汤已经无碍,喉痈已经好了。
第二天,判官亲自去拜谢杨吉老,感谢他的救命之恩,并奇怪他是如何将自己的病治好的。杨吉老说:“你在南方做官,很爱吃鹧鸪,鹧鸪爱吃生半夏,而生半夏有较小的毒性,你吃鹧鸪吃得多了、久了就容易引起生半夏中毒。生姜能解生半夏的毒性,所以仅用生姜就把你的病根儿除了,也不用再服其他的中药了。”
性味归经
中药半夏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半夏的块茎。我国南北地区各地均有分布,以长江流域产量最多。夏秋间采挖,洗净,除去外皮及须根,晒干,为生半夏。一般用生姜、明矾等炮制后使用,称为制半夏。生半夏毒性较大,一般常用制半夏或姜半夏。半夏之名,若未特指生半夏,即为制半夏。
《中药大辞典》记载半夏的性味、归经、功用主治、用法用量、宜忌:
辛,温。有毒。
入脾、胃经。
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治湿痰冷饮,呕吐,反胃,咳喘痰多,胸膈胀满,痰厥头痛,头眩不眠。外消痈肿。
内服:煎汤,4.5克~9克;或入丸、敬。外用研末调敷。
一切血症及阴虚燥咳、津伤口渴者忌服。
提醒:半夏不宜与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附子同用;生品内服宜慎。
外用小验方
半夏不仅是化痰功效好,外用治鸡眼和寻常疣效果也不错。下面推荐二个外用小验方:
半夏外用小验方
1)半夏治鸡眼小验方:生半夏研末,用药前洗净患处,消毒后用手术刀削去鸡眼的角化组织,使呈凹面,放入半夏末并用胶布敷于患处。
2)半夏治寻常疣小验方:寻常疣局部温水浸泡10~20分钟,括去表面角化层。7~9月间鲜半夏洗净去皮,涂搽初发疣即可。
原标题:《温化寒痰之要药——半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