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介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宋朝谍战常用的方法,毫不逊色于现今的间谍 [复制链接]

1#
山东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yufang/131228/4318885.html

间谍古已有之,最早的文献记载出自《左传》,其中提到,少康之所以能中兴夏朝,关键的一笔是利用了女艾出色的间谍能力。历史上有名的伊尹、吕尚似乎也当过间谍,他们的工作在灭夏、伐商的战争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不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间谍的运用都比较简单粗暴,而将古典间谍战术发挥到一个高峰的,无疑是长期处在战争阴云下的宋代。

《左传》_图

一、间谍机构

宋代的间谍机构分中央与地方两级。在京师,皇城司是直属皇帝本人的侦查机构,类似于明代的锦衣卫。

作为天子的耳目,皇城司侦察范围极广,从文武百官的非法行为到扰乱治安的盗贼,甚至民间纠纷也囊括在内。

在间谍事务方面,皇城司的工作可分为两类:

一是探查、抓捕在京师浪荡的外国间谍,阻止他们窃取朝廷情报,一旦发现,皇城司职员有权直接将其逮捕入狱。

二是监察本国的外交人员,以防他们泄露国家机密。为此,当大臣出使辽、夏时,身边往往少不了皇城司的员工陪伴,且一般是两人同行。

除了直属皇帝的皇城司外,宋朝拥有自己的中央间谍机构。古代的间谍归属于*事间谍,故而在宋代,管理间谍是掌管一切*务的枢密院的职责。

不过,具体是哪一个部门负责呢?由于资料缺乏,北宋时期的情况我们没法知晓。但到了南宋,这一中央间谍机构明确为枢密院下辖的机速房。

机速房在南宋建炎四年成立,由宰相直接负责,拥有下属四人,工作职责很广,包括边防海防事务、*队调拨,以及间谍的管理、敌方间谍的审讯等。

夏景宗李元昊(年6月7日-年1月19日)_图

上面讲了中央情况,下面再说地方。

地方上的间谍组织主要设立在与接壤辽、夏的河北、西北等边地。这一类的间谍,派遣与管理上又可细分两种:

其一是由边防将领根据具体情况的需要而独自操刀的,如镇守西北的名将种世衡以善用间谍著称,他曾派僧人王嵩进入西夏,离间元昊与其才略过人的重臣野利刚浪凌、遇乞兄弟的关系,最终导致元昊误杀野利兄弟,为北宋除了一心腹大患。

其二是由正式的间谍组织负责。这一组织最初叫机宜司,成立于宋真宗咸平(—)年间,约在宋英宗之后被撤,改由安抚司负责间谍事务,而具体负责的当是书写机宜文字这一官职。南宋时期,宣抚司、都督府都设置了书写机宜文字一官,应当是沿袭北宋而来,同样负责边防间谍的相关工作。

南宋_图

二、情报传递

间谍的工作多种多样,有的从事行刺暗杀,有的负责离间招抚,有的纯粹充当双方的传声筒。当然,更多的还是刺探情报。这包括敌国一般性的*情*务,山川形势、人口地理等战略性的情报,以及战争或备战时期更为具体的,如敌*将领简历、*队人数与分布、粮草多寡等讯息。

获取情报很重要,同样重要的是,获取情报后的传递工作。

在宋代,主流的情报传递方式有两种,其一是烽燧传递,这是一种相当古老的手段,最早的记载是周幽王时期,他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家喻户晓。方法虽然简单,但的确管用,因此直到宋朝,烽燧仍然被视为一种主要的情报传递方式。在与辽、夏交接的边塞,宋代便设置了大量的烽火台。

宋代的烽火台多建在高山之上,如果没有山,便建在四周开阔之地,以保证烽火的可见性。烽台的建造,按照《武经总要》的描述,为“高五丈、下阔三丈,上阔一丈,形圆,屋底径阔一丈六尺,一面露出三尺······四壁开四望贼孔,及安火筒”。

范仲淹镇守延州时的烽火台_图

烽火的燃材,则通常以蒿、艾等植物以及狼与牛羊等动物粪便为主。一个烽火台通常六人一组,其中小弟五个,称烽子,轮流侦查周边动静;一人为老大,称烽帅,主抓文书、符牒等的传递。

烽火传递又快又好用,但缺点在于,它只能传递一些简单的情报,毕竟工具就几根棍棍而已。当遇到了复杂的机密信息,就得邮驿传递出马了。

因为影视剧的科普,对于邮驿传递我们并不模式,大概相当于今天的邮*快递。根据速度的快慢,宋代的邮驿传递分为三个等级:步递、马递与急脚递。其中,最快的是急脚递,能日行四百里,*机情报的传递主要就是靠它。

南宋时期,由于战乱,过去的邮驿体系陷入崩溃,朝廷于是建立了斥堠铺取而代之,后来又新增了摆铺。

烽燧与邮驿是间谍们用于传递情报的两种主流方式,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独特的情报传递手段,如可以烤着吃的信鸽、考验肱二头肌的射箭传书等。

古代的驿使_图

三、间谍技术

在情报传递过程中,保密工作是重中之重,这包括两方面,一是如何躲过敌方的搜查,二是当情报不幸落入敌手时,如何确保不被泄露。于是,间谍技术便很关键了。

宋代常用的间谍技术有以下几种:

蜡丸。又被叫作蜡书,蜡弹,即将写好的机密文书放在用蜡做成的圆形外壳之内。蜡丸小巧、轻捷,方便携带,又易于隐藏,可以放在衣服、头发,甚至嘴里面,是宋代间谍最为常用的一种传递情报方式。

但如果是非常重大的情报,蜡丸的隐藏措施就得更为严谨了,要确保即便被俘虏了,情报也不会落入敌手。为此,一种看起来就很疼的藏匿方式登场了——割股藏书,即把大腿割开一个口子,将蜡丸藏在其中后再缝上。这当然很痛苦,能对自己这么狠的通常不会是一般人。

南宋建立之初发生一场有名的禁卫*兵变——苗刘之变,二人逼迫赵构将皇位禅让给自己年仅三岁的儿子。当时赵构受到严密监视,赵不凡便采用了割股藏书的方式将赵构的密旨传了出去,于是才有了后来张浚、韩世忠等人的勤王举动。

矾书。又称密写,用明矾的水溶液作书写材料,在纸、衣服或丝织物上写下要传递的情报,待风干之后字迹便会消失。只有再次沾上水,之前所写的东东才重新显露出来。在国产侦探剧中,经常能看到这个梗。

秘语。也叫隐语,即用不相干的词汇来表达真实的信息,这其实就是一种黑话。如间谍叫跳河者,奸细叫两来者,探事人叫游侦,窃听叫屬耳,请求伺察叫长耳目。

韩世忠(年1月26日-年9月15日)_图

以上几种间谍技术并非宋朝特产,有的还起源甚早,真正能代表宋代间谍技术水准的,其实是密码的运用,在当时这叫字验。

所谓字验,简单来说,就是将各种情报用一首四十个字的诗(即五言律诗)中的某些字来传达。

首先,*中大小事务被归结为四十条——请弓、请剑、请粮料、请草料、请舔兵、请移营、贼多、贼少、战不胜、战大胜、士卒病、都将病等。出征之前,带兵将领与枢密院选定一首不带重字的五言律诗,让诗中的每一个字依次代表一种*情。字与*情依次对应的密码本只在两边的高级将领手中。

当需要传递情报时,前方将领从约定好的那首诗中找出情报对应的字,然后将其写进普通的公文中,并给它标上记号,通常是在上面加盖印章。

王勃(约年—约年)_图

譬如按照次序,请粮料排在四十项*情中的第九项,而双方约定的诗是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那么,这一情报对应便是此诗的第九个字:五。之后,将五写入普通的文书中,并在此字上加盖印章作为标记。

枢密院收到公文后,看到标记的五字,知道这字在王勃诗中排行老九,掏出密码本,按照上面的顺序查找第九项*情,便晓得了,原来是前方缺粮了啊。

文:江河散人

参考文献:《武经总要》《宋史》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